蓝色海洋深处,一艘灰白相间、流线优美的“快艇”扬起阵阵浪花泛水而行,它就是刚刚入役土耳其海军的“枪鱼”武装无人艇。这艘配备电子战系统的无人艇,不仅在土耳其国内引发了“围观”热潮,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今年初,土耳其亚洛瓦市造船厂交付其第一艘全自动电子战“枪鱼”武装无人艇,埃尔多安总统在交付仪式上表示:“这一举动将大幅提升土耳其军队的战斗力和威慑力。”
“枪鱼”武装无人艇为何在此时现身?又为何能如此吸睛?今后的海上战场,“枪鱼”一类的海上武装无人艇将会担负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力量?请看本期解读。
近几年,土耳其在其“蓝色家园”海洋战略下大力发展海军,根本目的是加强土耳其的海上力量,特别是在地中海地区的军事实力。
土耳其发展武装无人艇,与其地缘政治环境息息相关。在土耳其临近的爱琴海一带,近海岛礁密布,水域面积有限,传统大型水面舰艇难以在此地“施展拳脚”。因此,能在复杂海况中灵活运用的无人艇,受到土耳其海军的青睐。无人艇以造价低廉、操作简便而闻名,即使遭受损伤,在战术与战略层面造成的损失也远小于有人舰艇。此外,土耳其近年来在军工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突破,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无人装备研发技术发展迅猛,也为土耳其大力发展武装无人艇创造了条件。
不只土耳其,无人艇已成为很多国家竞相发展的“热点兵器”。新年伊始,韩国国会召开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自主航行船舶法”,表明将加速研究无人船舶技术;俄罗斯金吉谢普机械制造厂为俄国防部生产的首艘军用无人艇已建造完成;美国也于今年年初完成了4艘无人舰艇的首次部署任务。
除了不断积累无人舰艇技术,土耳其长期研究和演练以无人舰艇为基础的“海上无人蜂群”战术。2021年,土耳其出动数艘“信天翁”无人艇,演练海上如何自主规避障碍物、攻击预定目标等课目。2022年,土耳其再次展开“海上无人蜂群”演练,阵容中还出现了指挥类型的无人艇。这次,土耳其研发的具备电子战能力的“枪鱼”武装无人艇,是土耳其推行“海上无人蜂群”战术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随着先进电子设备在军事领域中广泛应用,海上电子战趋势日益凸显。如德国潜艇将装备RESM/CESM电子系统,加拿大海军部队将装备“下一代达盖”(NGDS)诱饵发射系统等。土耳其高度重视无人舰艇小型化和隐蔽化在电子战中所具有的优势,这也为“枪鱼”武装无人艇的诞生提供了理想的“出发点”。土方希望“枪鱼”武装无人艇能在海上“悄无声息地行动”,ag真人网站将收集到的电子情报及时传回指挥部,或者直接对敌进行电子干扰。
“枪鱼”武装无人艇是前沿作战理论的实践产物,它的诞生或将成为土耳其应对未来海上局部冲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无论是对抗敌方电子侦察装备,还是在热点地区执行军事任务,都具有可观的潜力。
“枪鱼”武装无人艇作为全球首款可用于电子战的无人水面舰艇,是土耳其国防工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枪鱼”长约15米,最大航程为400海里,最高时速36节,可携带导弹、电子战设备、情报搜集系统等多种装备。
通过装备电子战系统,“枪鱼”武装无人艇不仅能执行常规的侦察、监视任务,更能在电子战领域发挥作用。其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侦察范围广,拓展海基作战力量。通常,由于地球曲率限制,海基侦察平台对海电子侦察距离主要在视距范畴,侦察目标范围较小。“枪鱼”可通过卫星、数据链通信等手段与母舰指挥中心建立连接,将侦察数据回传。如果采用“枪鱼”协同组网,形成区域覆盖,将进一步提高海上态势感知能力。相比由民用船只改造而来的美国海军“游骑兵”号和“游牧民”号,“枪鱼”自主发现目标的能力明显更强。
侦测精度高,提高海上侦察效能。在搜潜任务中“枪鱼”使用小孔径基阵,便于对目标实施近距离侦察,提高侦测精准度。通过缩短侦察距离,增强接收信号强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检测装置灵敏度不足的问题。相比之下,以色列无人艇搜潜时,一般运用拖曳式探测装备,须使用大孔径基阵声呐,增加空间处理增益,以获得较高输出信噪比,但这种设备侦测精度欠缺。
抵近干扰强,提升电子打击能力。如今,追求对跳频电台干扰的良好效果,已成为电子对抗系统的重要作战目标。对“敌”目标实施抵近干扰,可以使用较低干扰功率获得较好的干扰效果。“枪鱼”实施抵近侦察干扰,可有效降低跳频电台所具有的传输时延优势,一旦对准其跳频频率,能产生较好的干扰效果。此外,“枪鱼”能将电子干扰功能从母舰分离,降低母舰对无人艇上电子设备的影响,在取得对敌方最佳干扰效果的同时,还降低了对己方水面舰艇的雷达、通信、导航等电子设备的自扰。
随着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枪鱼”可装备太阳能电池和新型锂电池等,提高续航能力。其续航表现优于法国 “FDS-3”、以色列“海上骑士”等无人艇。战时“枪鱼”可预置在主要作战海域,对主要作战目标实施长时间侦察。同时“枪鱼”通过降低自身电磁辐射,拥有一定隐身能力,能够有效应对海上电子对抗作战持久力差的难题,进而提高海战场制信息权能力。
虽然“枪鱼”的设计展现了独具前瞻性的优势,但技术的成熟度、操作的稳定性有待考验,未来还需在实战中验证价值。可以预见的是,海上作战网电空间斗争日趋激烈,“枪鱼”的优势反映着当今海上武装无人艇的发展趋势。
“枪鱼”武装无人艇的问世,只是个开端,但也折射出一个事实:武装无人艇很可能会成为未来海上军事竞争的关键一环,开启海战更多新可能。那么,未来武装无人艇需要瞄准哪些现实需求?
组合化需求,能有效应对未来海战“精、快、准”要求。如今,很多无人艇技术特点针对性较强,如“CUSV”无人艇主要针对扫雷任务,“太平洋950”无人艇主要用于监视、引导攻击。随着战场态势升级和技术发展进步,未来更多无人艇将是“察、扰、打”一体武装无人艇,像“枪鱼”一样拥有侦察、干扰一体化与软、硬杀伤一体化的综合作战系统,具备对目标快速指挥控制、灵敏侦察干扰和精确火力打击的全面能力。
智能化需求,能与未来技术无缝衔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在无人艇领域的发展应用,“枪鱼”所代表的武装无人艇,有望具备自动航行、主动侦察、智能决策等能力。这对其提高战场适应性和作战效能,成为未来海上作战中重要的信息化、智能化作战装备至关重要,这也是世界无人艇自主化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
集群化需求,ag真人网站能提供未来海战的多重运用场景。无人艇集群作战将是未来海上无人作战的主要模式之一。2020年,美国海军用多艘无人艇进行了一次“蜂群”作战演示,依托雷达和红外传感器探测目标,但也是在直升机提供的威胁报警下,才实施了对“入侵目标”的包围和拦截。当水面舰艇编队有了武装无人艇的编入,可轻而易举获取作战海区各类信息,实现对水声电磁信号的侦察、干扰一体化。若再配备上覆盖电磁波和水声波的综合侦察或干扰系统,构建新型水声电磁信号综合处理系统,将实现水上水下、多平台的态势感知与信息处理,进一步实现无人艇从集群协同自主控制向智能群体控制的跃升。
当然,相比于无人机近年来在世界军事热点地区上“独领风骚”,无人艇目前只能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虽然武装无人艇在关键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但还需落实到集群化战术层面,才能从“独具优势”进阶为“中坚力量”,对未来海战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及时发现战场威胁并生成态势。如舰艇编队在执行任务时,多艘武装无人艇可在编队附近区域实施协同电磁频谱侦察和水声侦听,对各类电子辐射源和水下目标进行监视搜索,并与天基、空中和水面有人、无人平台各类侦察系统共同形成联合立体监视网,通过多种侦察手段相互引导、信息汇聚综合,为作战提供信息支援。
多措并举反制敌方侦察行动。针对敌方反潜探测雷达、光学成像侦察以及来自水面或岸基的雷达监视、水下侦听网等威胁,多艘武装无人艇可组成集群,通过电磁干扰、假目标欺骗、烟幕遮蔽、水声对抗等多种手段为己方编队提供掩护。
逼真模拟各类敌方电磁信号。针对敌方信号情报侦察、电子情报侦察的监视窥伺,多艘武装无人艇不但可以在特定区域、频段形成强力干扰,还可生成虚假的海上电子战斗序列和电磁频谱活动场景,以此迷惑对方。
多艘协同提升己方防御效果。针对敌方岸基反舰导弹、舰载反舰导弹、空中反舰导弹对己方航母、大型舰船等高价值平台的打击威胁,多艘武装无人艇可协同伴随保护对象,采用微波射频和光电对抗等技术手段,结合交叉闪烁、平台机动等战术应用,对来袭导弹进行干扰或诱偏,降低来袭导弹的命中率和毁伤效果,也可对无人机蜂群攻击等新型威胁进行电磁反制,从而有效扩大防护区域、应对饱和攻击。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在15日举行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出于对新发现的严谨,团队决定与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G. Rozen联系,进一步扩大合作。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我国深海探测将以“梦想”号为重要平台,构建深海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技术装备体系,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创造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开尔文,20K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并保证百瓦级到万瓦级连续稳定工作——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凭借这一能力,被称作“超级低温工厂”。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构建了碲基热电异质结薄膜,制备出可集成、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